談中國2018-2022年智能制造產業預測分析
2016年12月,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發布了《智能制造發展規劃(2016-2020年)》?!兑巹潯诽岢觯?025年前,推進智能制造實施“兩步走”戰略:第一步:到2020年,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,傳統制造業重點領域基本實現數字化制造,有條件、有基礎的重點產業智能轉型取得明顯進展;第二步,到2025年,智能制造支撐體系基本建立,重點產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。
目前,我國已有部分地區表現卓著,成長為智能制造的前沿陣地。浙江省海寧市則是其中代表,作為長三角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,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融合發展大勢中已具有一定的變革基礎。無論從地理區位、經濟基礎,還是人居環境方面,都體現出卓越的優勢和廣闊的發展前景
近幾年來,我國制造業面臨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,傳統層面的成本優勢逐漸消失,制造業的轉型迫在眉睫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智能制造的浪潮應運而生,成為產業重要的增長突破口。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,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,形成新的生產方式、產業形態、商業模式和經濟增長點。
制造標準體系逐漸完善
2016年8月,質檢總局、國家標準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編制了《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》?!兑巹潯分忻鞔_指出:到2020年,工業基礎、智能制造、綠色制造等標準體系基本完善,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,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%以上;到2025年,系統配套、服務產業跨界融合的裝備制造業標準體系基本健全,裝備制造業標準和質量的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。
整體創新能力有待提高
國內智能制造裝備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和高技術轉化能力較薄弱,協同創新氛圍不濃,產學研合作缺乏系統性和持久性,“重模仿、輕創新,重引進、輕開發”現象普遍,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產品少,關鍵技術及核心部件受制于國外,這將會使我國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處于下風。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預測。
盡管信息化、自動化、智能化的廣泛應用,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主題,但智能裝備領域公司的最終業績表現呈現較大差異。智能裝備產業需要企業長期的科技投入,形成產品創新能力,并為用戶所接受??萍纪度霑钠髽I利潤,短期難以收效。產品研發成功,又將面對不確定的市場需求。這些需求通常是非剛性的,盡管智能裝備替代人工是大勢所趨。微觀企業經營者的信心、預期通常難以擺脫宏觀經濟的影響,致使企業家決策順周期而非逆周期,宏觀經濟影響加重,看不見的手作用有限。
每個有活力的智能裝備領域的企業都在尋找、發掘需求強勁、不受周期波動影響的剛性需求。面對需求,只有少數企業會憑借綜合競爭優勢,脫穎而出,發展成為行業翹楚。即便如此,成功的企業同樣要經歷大浪淘沙始見金的過程。